惠州,這座坐擁大灣區獨特地理優勢的城市,總有股讓人想深入發掘的魅力。跟隨「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記者團走訪,從白盆珠水庫的浩渺水色,到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的朝氣蓬勃,從承載歷史記憶的東湖旅店,到潼湖生態智慧區的科技光芒,才驚覺這座城市就才發現這座城市就像個「多面體」—— 每一處都有獨特風景,每個角落都蘊藏着動人故事。
記者:李燁瑩

「大水缸」與「水質醫生」 守護灣區水源「生命線」




位於惠東縣的白盆珠水庫,容納着 12.2 億立方米水源的「天然水庫」,它不僅肩負着防洪、灌溉的重任,更為灣區千萬人提供「乾淨水」「放心水」。站在壩上遠眺,白盆珠水庫工程管理局水庫调度科科長楊彪介紹,西江作為東江的第二大支流,確實承擔了對香港的供水任務。 在汛期,由於區間來水河道水量較多,對港供水的壓力相對較小。 然而,在枯水期,白盆珠水庫發揮了更大的作用,支持香港的供水需求。在大灣區的水庫中,白盆珠水庫的水質在地表水中排名第一。白盆珠水庫水質常年達到一類水標準,檢測頻率每月一次,按照地表水檢測的標準進行。
同在惠州的東江流域水量水質檢測中心,則是灣區水資源的「守護者」。 自2012年上線運行的監控系統,憑藉「超前設計、科技領先」的理念,對東江的水量水質進行24小時全方位即時監測。通過基礎資訊採集、資源整合及軟體發展,打造出的現代化監控與調度管理平臺,為東江水資源的科學調配、合理利用以及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撐與科技保障,確保東江「清水長流」。
白盆珠水庫與檢測中心的「黃金組合」,詮釋着惠州對生態的「硬核守護」— 一個用廣闊胸襟儲存乾淨水源,一個用科技手段把關水質安全。正是無數這樣的「雙重保障」,才讓大灣區居民能隨時喝上一口「安心水」。
關稅陰霾籠罩 中韓(惠州)產業園「自救」猛招曝光


走進潼湖生態智慧區,處處彌漫着「智造時代」的強烈信號。園區聚焦 AI、激光製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吸引多家龍頭企業落戶,其智能終端生產車間內,機械臂正精準揮舞組裝電子設備,工作人員透過智能面板遠程監控全流程,「無人化生產」場景已成日常。
中韓(惠州)產業園坐落於潼湖生態智慧區,這片充滿活力與潛力的區域正吸引着眾多關注。潼湖生態智慧區管委會改革創新辦主任黃春靈介紹,園區依託中韓自貿協定,吸引韓國製造業企業前來生產,同時致力於將韓國產品推向中國大陸市場。在這一過程中,香港憑藉領先的科研水平與優質的高校、實驗室資源,可助力提升園區整體工業製造水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與示範區,潼湖生態智慧區期望與港澳實現優勢互補,尤其希望港澳投資者能在生產服務業領域大展拳腳。在優惠政策方面,對於港商,園區執行統一的外資招商政策,港商只要入駐產業園,就能享受與其他外資企業相同的優惠政策。
關於中美關稅問題對園區企業的影響,黃春靈坦言,這對區域內製造業企業存在一定衝擊,但企業普遍對中美達成協議抱有信心,認為美國關稅是逆全球化潮流。為應對這一情況,園區鼓勵企業將部分原本出口美國的訂單轉向內銷,同時積極開拓東南亞、非洲、歐洲等海外市場。
中韓(惠州)產業園正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依託政策優勢,積極尋求與港澳、韓國等多方合作,在挑戰中探索發展新路徑。
一天之內有執照!看惠州如何用「僑」紐帶點燃港澳青年夢想







在潼僑鎮的僑文化展覽館,一張張老照片訴說着「異鄉變故鄉」的故事。館內以「僑鄉」「僑心」「僑情」三大展區為核心,透過數百件僑史文物、千餘張歷史照片及珍貴影像資料,還原了歸僑從東南亞帶回生產生活物品、在潼湖華僑農場墾荒創業的歷程。展櫃中陳列的僑匯物品與書信,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情感紐帶,串起了一代代人的奮鬥歷程。
潼僑鎮黨委書記邱吉航表示,潼僑鎮目前確實有不少香港居民在此定居生活,尤其是一些高層次的人才和華僑群體。隨着國內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的發展,吸引了大量的港澳台僑同胞回到家鄉投資創業。現在來惠的港澳年輕人才比例確實比以前有所增加,這主要得益於當地政府對人才的重視和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實施。例如,在產業引進方面,潼僑鎮依託智能家居和信息產業兩大龍頭企業,吸引了大量上下游產業鏈的企業投資和引進人才。同時,政府還關注人才的生活居住環境,與鐵路運輸部門協調,調整高鐵班次以方便人才上下班通行。
來到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辦公樓裡隨處可見港澳青年創業的成果。這裡為港澳青年提供「保姆式服務」—免租金的辦公室、創業輔導課、政策諮詢專員,甚至連住宿都幫忙解決。在這裡,從註冊公司到找投資人,都有人帶着你『打怪升級』,像個『創業溫室』。
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運營總監、港澳臺僑綜合服務中心運營總監詹鳳君介紹現時基地中港澳的項目是占比是70%左右,基地主要扶持初創項目,特別是成立公司的三年以內的小微企業,因為是這類公司羽翼還不够豐厚,所以需要好的平臺、好的政策,更加寬鬆的營商環境,來幫助他們去落地發展。近幾年仲愷在打造優質營商環境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像現在一站式的創業就業服務,工商稅務法律諮詢等配套非常完善。包括在基地中入駐的企業是可以享受到保姆式一條龍服務,最快可以在一天內可以幫辦理營業執照,以及創業大禮包正副本的營業執照、關防1套等全部都是免費送到港澳的創業者手裡,盡現「灣區速度」。
而2024年12月剛剛將尚筆科技公司搬到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的港籍青年楊景輝表示,這個地方距離高鐵站相當近,比如他從基地去到仲愷,打車過去不用30分鐘就到了。從仲愷高鐵站去到深圳高鐵站,半個小時就能到。所以從基地返回香港,一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整體來說交通很方便。自入駐之後,經常即日就能在仲愷和香港兩地往返,處理公司的事務。
另外,設施方面,基地提供了不同大小的會議室、演講廳,對他來說很有幫助,而且還提供免費的辦公室,減少了公司的運營的負擔。比如有公司的代辦註册服務,整個過程不需要親身去到現場就可以辦理公司註册。而且還提供免費刻章服務,一條龍服務讓他在公司註册方面减少了煩惱,節省了很多時間,可以專注於專案開發。
從展覽館看歸僑歷史,到創業基地感受年輕人打拼熱情,再到服務中心體驗實用配套,這三個地方連起來,就像一条「歷史回顧 — 創業行動 — 服務支持」的線。它們清楚地展現了惠州如何以「僑」為紐帶,推動大灣區的人文交流和產業融合 —以前歸僑們開墾的土地,現在成了港澳青年追逐夢想的起點,而周到的服務體系,則讓這份跨越時代的「僑鄉情」有了從「落腳」到「生根」的實現之路。
「舊旅店」與「新故事」


在惠城區的老街上,一座民國風建築格外醒目 — 東湖旅店。這棟 80 多年前的建築,曾是香港秘密大營救的「生命驛站」。1942 年,茅盾、何香凝等文化名人從香港輾轉至此,經惠州轉移到後方。透過舊時的木樓梯、陳舊的客房,仿佛能看見當年緊張而溫暖的場景。如今,牆上的圖文展板再現了「東江護航」的壯闊歷程。
隨着對東湖旅店的探訪結束,「同心築夢.共謀發展」粵港澳媒體灣區行落下帷幕。即將離開惠州之際,記者回想這一路最真實的灣區模樣:就像是打開了一本大灣區的「立體書」—每一頁都有驚喜,每一處都有故事。這一路,從珠海的「產業跨界融合」、深圳的「科技極速創新」到惠州的「生態人文協奏」,看見粵港澳大灣區各種「高光時刻」。所謂「新勢力」,從不是單一標籤,而是無數個「不一樣」的靈魂,用不一樣的熱愛、堅持、奮鬥,最終匯成推動灣區前行的洶湧熱流。當無數個「不一樣」的我們,都成為灣區故事的「執筆人」,必將綻放足以牽動時代的萬千氣象。